时间:2024/4/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接上)

凌晨三点,十姐妹又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依依呀呀地唱着“die呀娘”(哭嫁)

“die呀娘,我的姐妹呀,你今天就要出嫁了……”

其实以上哭嫁的内容我只是猜的,按场景来推理分析,大抵不过是要讲些姐妹今天要结婚了,不舍离别,父母失爱女,无人孝双亲,嫁作他人妇之后,以家庭为重……再也不能随便出来玩云云之类。

借鉴清朝《武缘图经》记载“哭嫁歌”的内容:“僮(壮)女出嫁,前数日,即号哭痛骂也!哭之段落则分为三:其始怨自身不为男子,俾承宗祀;次则叙其父母劬力抚养,难报宗恩;继则数其兄弟之鬻己于人,希图谋占家产”。

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威化廉清。……”此为当年秦始王挥刀南下岭南之后对岭南瓯越民族(壮族先民)传统婚姻制度“女娶男嫁,夫从妻居”婚姻制度的的实录,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均对壮族先民地区的传统婚姻制度采取强势干涉,出现了女性反抗逃嫁的现象,部分地区出现了“抢婚”现象。后来为了协调矛盾,传统“女娶男嫁”变革为“男娶女嫁”出现中间地带“不落夫家”,即结婚后不在夫家住。这哭嫁的习俗,是伴随壮族“不落夫家”的传统而来,是母系氏族女权社会向男权社会妥协的失败见证。

扯得好像有点远了,再回来。

依依呀呀“die呀娘”,唱啊唱啊,天亮了,时辰到了,该梳妆打扮了。

新娘由大嫂帮穿上嫁衣,无大嫂的人家则由家里的婶婶帮穿。嫁衣是为红色,红色嫁衣是在租花轿的时候一起租来,村里有专门租花轿的,还配有轿夫。新娘子的头饰还有花冠。梳妆完毕后,坐堂,等待新郎前来。

新郎来了,带着花轿和轿夫,还有接亲的两位女子,还有十兄弟前来,十兄弟简称“十友”。无论是十姐妹还是十兄弟,均为未婚之人。到了现代,由于村中人口减少,难凑十兄弟,变为无论已婚未婚均可,凑数用的。

接亲的队伍到来,走之前要吃一餐。他们在正厅吃饭,十姐妹则在闺房里继续唱山歌等待出门,她们唱各种内容,各种诅咒的话都唱。据我妈所言,曾经有十姐妹对十兄弟中某兄弟的饭量进行“山歌攻击”,差点气得被点名的这位兄弟要冲进闺房打人。哎,会唱山歌的人,真是惹不得惹不得,而且还是这种大庭广众之下的“宣扬”,确实是让人难堪。

饭毕,时辰准备要到了,由舅舅或外家给新郎挂上大红花,新郎回敬封包。无舅舅由由叔伯给挂。在此,也反映了壮族地区女权的传统地位,这一女权地位,在其丧葬文化中有所体现。

挂红完毕,新娘子准备出门上轿,用扇子盖住脸,大嫂/婶婶背新娘上轿。在轿门口,女方妹妹故意拦轿门不让上,男方给红包妹妹走开,新娘顺利上轿。大队接亲人马离开前,同时带上两碟糖、两碟糯米饭带走,十姐妹跟在后。

新娘出门前用的扇子,一方面为了不让他人看见新娘的脸,另一方面则是给新娘子遮羞用,宋朝称之为扇礼,起源于晋代,《资源通鉴》中有记载。

十兄弟走在前,新郎新娘花轿居中,十姐妹垫后。他们言,“十友”不一定全都有,有些村有,有些村无。我奶奶那时候出嫁就没有,但那咘村有。

十友走在前,一边走一边放鞭炮开路,十姐妹垫后,走到半路就退回,不一直送到男方家中。我问为何?

她们说:那些“十友”坏得很!准备到新郎家门口前,就开始用鞭炮炸十姐妹。

噢嚯,果然还是“时务者为俊杰”的十姐妹,这婚俗,也很现实嘛,打不过就跑。笑死我了。

到了男方家门口,跨过荆条、火盆,带灯的犁头,是为“跨过高山大海、祛除身上的邪气,干净进门”。接嫁的女人把新娘子引入男方家,犁头上的灯移到新人新床底下,是为取福禄。新郎新娘拜堂,新娘送入洞房,坐床。然后新和郎新娘从此在过上了幸福生活……

到了这里,暂停一下,打住。以上说的是近现代的婚俗,我奶奶的版本是:她以前的老人家拜堂是这样的:

新娘到了男方家,拜堂完毕,然后就回娘家咯。

“拜拜老公,我要回去请十姐妹们吃吃喝喝,唱山歌去嘹……”

跟十姐妹吃饱喝足,新娘子再晃悠悠回到夫家。

第二天早上挑一担水到缸里,然后“拜拜老公,我要回娘家了。不要想我噢”。直到农忙才回到夫家干一两天活,然后又退回娘家。有工做的时候再来干个一两天,如何反复。

“那啥时候住在夫家呀?”

抱歉!生了娃也不回夫家,一直住在娘家。至此,坐实了联豪村以前的婚俗也是“不落夫家”!跟整个壮族地区的传统婚俗潮流基本一致,跟史书记载的一致!

“不落夫家”是“夫从妻居”向“妻从夫居”制过渡的一种婚姻形态,它表现为“母权制”向“父权制”的顽强斗争,是“父权制”向“母权制”的妥协和让步。

写到这里,广西扶绥县联豪村的婚俗概况草草记录完毕,如若要往细节里追究了去,实在难以为继,因无史料可查,也无更老的老人可追溯,只能简单以记录,交与后人。更多细节,或许也可参考其它南壮地区保留完整的“不落夫家”婚俗,差异并不会太大,毕竟,都是壮。因为,联豪村人是消灭地主的封建社会末期才被允许选拔村中子弟读书识字,能记录此类信息之字符,无它可寻。

且记且珍惜吧。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